课堂丨印刷发展历史介绍

2022-03-23  源自:互联网


1、印刷术发明的基础

(1)文字的产生

我国的汉字是从古代的结绳、刻木记事开始的,后来经过绘画记事逐渐形成象形文字。

汉字的字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不断地变化。最早的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周朝的钟鼎文(也叫金文)。自秦朝以后逐渐规范化,经篆书、隶书,到现今的楷书、行书和草书。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跳跃,文字的应用使得语言信息得以准确、完整、形象地再现,给以后的刻石、刊本,以至抄书、印书,创造了便捷的条件,促进了印刷术的诞生。

(2)笔、纸、墨的发明

大约在印刷术发明前1000年的时候,我国就出现了毛笔,当时用兔毫作笔头,以细竹为笔杆,蘸朱砂之类的有色物料在竹简、丝帛之类的载体上涂画。毛笔涂画便捷、经久耐用,历代相传,不断改进,成为上好的书写工具,沿用至今。

公元2世纪初东汉和帝年间,蔡伦总结了前人抄造纸张的经验采用树皮、麻头、破布等造纸原料,制成了质地优良的植物纤维纸,人称“蔡侯纸”。纸张具有轻便柔软、韧性良好、制造容易、价格便宜等优点,是十分合适的书写材料,很快就取代了笨重的竹简和昂贵的丝帛。

到了公元3世纪,我国制成了烟炱墨。这种墨用松烟和动物胶配制而成,易溶不晕,色浓不脱,非常适于书写和印刷笔、纸、墨的相继发明,已经为文字的存留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3)盖印与拓石的应用

印章早先只作信凭之用,面积很小,通常刻的是姓名或官衔。到了公元4世纪的晋朝,出现了面积较大的印章,据典籍记载,当时已有多达 120 个字的印章。用 120 个字的印章盖的印,得到的实际是一篇短文的复制品了。

早期的印章多是凹入的反写阴文,印在泥土上得到的是凸起的正写阳文。纸张发明以后,流行的是凸起的反写阳文,印章印在纸上得到的是白地黑字的正写文字。这种从反写阳文取得正写文字的复制方法,已经开始孕育着雕版印刷术的雏形。

拓石是印刷术发明的另一渊源。春秋以前,在石碑上镌刻文字已在民间广为流传。春秋以后,石碑刻字技术已相当娴熟,到处留下了秦始皇出巡时刻石论功的印记。到了175年(汉灵帝熹平四年),中郎蔡邑奉命书写儒家经典,并派人刻了46块石碑,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然后用拓刷的方法把石碑上的字拓印下来称为碑帖可当书用或校正经文。

盖印与拓石的发明和使用,使人们对阳文、阴文、反书、涂墨、盖印等图文复制技术的基本原理有所认识,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启示,并奠定了印刷技术的基础。

2、印刷术发明的里程碑

(1)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约在我国的唐朝。从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和实物来看,雕版印刷术大约出现在我国唐朝的初期。在1900年前后。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大批文物中,有一卷刻印精致的《金刚经》(现存英国伦敦博物馆内),这是保存至今载有明确日期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如图1-3所示。它长一丈六尺,宽一尺,由七个印张黏结而成,上面刻有佛像和经文,卷尾落款是“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咸通九年即868年。

雕版印刷术是盖印与拓石两种复制方法发展、合流而形成的。在我国历代沿用,至今仍有保留,如北京荣宝斋的木刻水印。

雕版印刷术的工艺过程如下:把硬度较大的木材锯开、刨平,表面刷一层稀浆糊,然后把写好字的透明薄纸,字面向下贴在木板上干燥后用刀雕刻出反向、凸起的文字成为凸版,经过在版面上刷墨铺纸、加压力后,便得到了正写的文字印刷品。

(2)毕昇与活字印刷术

宋朝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毕昇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活字版印刷采用泥活字排版,从造字、排版到印刷都有明确的方法。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毕昇的发明难免粗糙,但它的基本原理和现在的活字版印刷十分相近。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版印刷术既经济又方便,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此,活字版印刷是我国继雕版印刷之后的又一伟大发明。

我国的印刷术发明以后,通过使臣、商人的往来以及中国僧人、华侨、印刷工人的外出,相继传人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菲律宾、印尼等国,而且经过丝绸之路影响到欧洲,促进了现代印刷术的产生。

3、印刷术的发展与现代印刷技术

(1)谷登堡与凸版印刷技术

公元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登堡创造了铅活字版印刷术,从而奠定了现代印刷术的基础。

谷登堡用作活字的材料是铝、锡、锑合金,易于成型,制成的活字印刷性能好,像这样的金属活字配比成分,甚至500年后的今天也没有太大的改变。在铸字工艺上,谷登堡使用了铸字的字盒和字模使活字的规格容易控制,便于大批量的生产。谷登堡还首创了油性(脂肪性)油墨,大大地提高了印刷质量,脂肪性油墨也一直沿用至今。谷登堡发明的印书机虽然结构简单,但改进了印刷操作方法,是后世印刷机的样本。以上这些发明都是毕昇发明的活字版印刷术所没有的,也是毕昇活字版没有能够广泛流传的技术原因。谷登堡的创造与发明,使印刷术跃进了一大步。

(2)现代印刷技术发展

谷登堡的铸字、排字、印刷方法和首创的手动印刷机,虽然基本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化印刷生产技术,并在世界各国沿用了400多年,但当时的印刷仍处于手工业性质,印刷技术水平仍然很低。

1845年,德国生产出第一台快速印刷机,由此开始了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发展过程。

1860年,美国生产出第一批轮转印刷机,以后德国也相继生产出双色快速印刷机、印报纸用轮转印刷机。到1900年,已制造出了6色轮转印刷机。从1845年起,大约经过一个世纪,各工业发达国家都相继完成了印刷工业的机械化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印刷技术不断地应用电子技术、激光技术、信息科学以及高分子化学等新兴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果,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70年代,感光树脂凸版、PS版的普及,使印刷迈入了向多色高速方向的发展。80年代,电子分色扫描机和整页拼版系统的应用,使彩色图像的复制达到了数据化、规范化,而汉字信息处理和激光照排工艺的不断完善,使文字排版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90年代,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推出,表明计算机全面进入印刷领域。

我国的印刷工业在吸收、引进国外先进印刷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在印刷技术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文字排版方面1974年命名为“748”工程的汉字信息处理技术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1983年研制成功计算机一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为汉字的编排开创了新路。1990年,山东潍坊计算机公司推出了华光V型电子出版系统。1991年,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推出了方正电子出版系统,这一系统采用了世界先进的栅格图文处理器RIP,大大降低了成本,字号可以无级变倍,还可以实现高速远程信息传送。

在图像制版方面,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电子分色机和整页拼版系统,逐渐更新彩色图像复制的主要设备,电子分色技术也日趋成熟。90年代,我国开发研制成功了彩色桌面出版系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印刷机械制造方面,我国的制造能力和质量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全国上百家厂家的制版、印刷及其他印后加工设备均已实现配套,有的还向国外出口。我国的印刷机械制造水平步人世界的先进行列。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传播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机光电一体化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从印前、印刷到印后,传统的印刷技术遇到了空前巨大的挑战,全数字式的印前制版、数字打样、数字印刷、绿色(环保)印刷技术,全新概念的印刷设备、工艺和材料,以及整个印刷生产过程的计算机管理和控制等,令人目不暇接,发展极为神速。可以将近十几年来的印刷技术发展归纳为: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多样、自动化;器材高质、系列化。

印前数字、网络化是指近十几年内,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印前领域一包括彩色桌面系统、计算机直接制版、数字式打样等数字化处理和网络化信息传输已得到迅速发展;全数字化的工作流程正在取代模拟式图像和页面处理过程,使高精度、数字式彩色图像的采集、处理、图文组合、打印(打样)输出、传输,直至无胶片直接制版、无版材数字式印刷,以及计算机控制的印后加工、发行成为现实;数字化信息处理已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已实现了页面文件输出的多媒体化和远程出版网络化;印前工序配套的系统硬件已向集成化、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配套的应用软件向开放(跨平台)化、智能化和文件格式标准化方向发展。

印刷多色、高效化是指印刷品由单色向多色印刷方向发展,印刷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印刷业一次印刷过程完成多色印品的工艺和高效设备得到大力发展,在满足印品质量和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彩色印刷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以数字印刷为主要印刷方式的按需印刷和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印刷正在得到发展;印刷机生产已形成完整的系列产品,在单张纸对开多色胶印机质量和档次提高的基础上,发展了四开多色胶印机和适应小批量按需印刷的多色小胶印机;在继续完善和提高书刊用卷筒纸胶印机生产的同时,重点发展了新闻纸多色印刷机和中、高档的商业轮转印刷机,开发了双幅和速度更高的多色印刷机及配套装置;在提高胶印机生产技术的实用、稳定、可靠基础上,重点研制了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控制系统;注意研制了胶印、柔印、凹印及其他印刷方式混合的组合式印刷机。

印后多样、自动化是指印刷后序加工(包括印品表面整饰、书刊装订和包装成型加工等)应用多种工艺和多种设备完成。就是广泛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工艺和设备,逐步改变印后加工手工和半机械化生产的落后状况,从根本上提高最终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益;通过广泛采用多种印品整饰工艺(如上光、压光、覆膜/过胶、上蜡、凹凸压印、烫金、打孔、打垄、打号、喷字等),提高了印品的光泽性、耐磨性、耐腐蚀性和防水性;通过广泛采用连续生产水平较高的折页、配页、锁线、无线胶订、骑马订、精装、裁切、打包等加工设备,提高了书刊产品的外观和内在质量;通过多种包装成型工艺(如模切压痕、烫金、折叠糊盒、开窗、贴面、复合、分切、制袋等),满足了迅速增长的包装市场多品种、高质量、短周期的生产需求;胶订工艺、无线胶订单机和联动线、精装单机和联动线、自动切纸机得到重点推广应用;计算机包装设计应用软件、计算机控制的模切版激光切割机、雕刻机、刀具成型机得到开发和广泛应用,提高了模切加工精度和模切加工速度;高精度、高速度、多功能的自动连续印后复合机、折叠糊盒机、制袋机、瓦楞机、瓦楞纸板和彩色细瓦楞自动生产线投入应用。

器材高质、系列化是指提高印刷器材的产品性能和质量,以适应各种印刷的需求。目前各种印刷器材的发展,都把提高质量和生产系列化作为重点。重点发展了平版印刷用的PS版和新型计算机直接制版CTP版材及柔性版版材;开发出超精细、无水印刷、UV 印刷等专用版材;研制和生产出银盐型版材;同时研制开发出热敏型CTP系列版材等;开发出低定量、高质量和多品种的纸张,使新闻纸、书刊纸及包装与装潢用纸的原材料中的木浆比重和草浆质量提高,改进了纸张强度、不透明度和表面性能强化;涂布技术使胶印新闻纸实现低定量和轻微涂布,适应了高速轮转、多色印刷的要求;同时,其他低定量、薄膜涂布胶印纸,以及不同规格的包装纸和各种特殊用纸等系列产品不断得到增加与发展;印刷油墨的发展日益满足多色、高速快干、无污染、低消耗等印刷生产需要;国内油墨原材料质量的提高,增强了油墨对现代印刷工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热固型轮转印刷油墨、凹印油墨及柔性版油墨等国产产品质量有了较大改进;同时开发出国内仍处于短缺和空白的各种水基油墨、无水胶印油墨、食品包装油墨、耐晒油墨等多种产品;伴随着印刷技术的快速变化,对计算机输出印刷材料、防伪印刷材料、喷墨印刷材料、烫金装饰材料、热熔胶以及各种印刷辅助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快。